徐冰:与时间完成共创
1990年,徐冰受威斯康辛大学之邀成为访美艺术家,仅9年之后,他便获得了美国创造性人才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Fellows),该奖旨在表彰那些“在各个领域内具有非凡创造性的杰出人士”,而他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华人艺术家。
作为一位35岁访美的艺术家,徐冰身上中国文化的基因已然稳定,而他的作品能让西方世界看到巨大惊喜并为之理解,正在于他对中国文化背景的向内探寻和解构思考。徐冰以文字为核心进行了“信达雅”皆具的艺术转译,触碰文字即触碰文化之根本,以东西方历久沉淀的文化结晶为创作材料,需要超乎常人的眼界,而“用杰出创造杰出”也同时必须具备巨大的勇气。
找到真正的问题
“实际上一个东西是不是有意思、它的生命力是否可以长久,在于你设定和探讨的问题在往后人类的文明发展中是否依旧是问题”。
徐冰似乎从来无意把自己甚至艺术放在高一级的台阶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非艺术专业的观众在看完其作品后感慨是“当代艺术难得的看得懂的震撼”。《天书》的4000多个“伪文字”吸引又阻截着人们的阅读欲望,而《地书》则选择用直观的象形emoji去呈现。不少参观者认同《地书》的亲近感,认为这人人能读懂的“普天同文”,是对当下社会的观察反馈。然而徐冰开始创作《地书》是在2003年,已经是20年前了。拉出时间坐标再看《地书》,难道不是一种艺术的预言?艺术无法被证伪,却有可能被证实。这种先验性和徐冰对经典的认知一样,是基于对“真正的问题”的探索。
在徐冰心中:“好的艺术作品必须找到好的艺术语汇,但想表达的内容是否值得说,取决于它是否回答了永不过时的、人类始终会遇到的问题。”因而徐冰对经典的判断标准是:“如果很久以后人们仍意识到曾经有人触碰过这个问题,那再次探讨时就绕不开他或者她曾经思考过的高度和做过的事情。在任何时候,当遇到同一个问题时都具备思维的参照价值,那这个作品就有经典的性质。”
这种前置的创作思考是打造经典的基本思路。奥迪品牌自诞生之日所倾注的科技、尊贵和运动基因,在穿越百年的今天得以延展,以现代的、当代的视野延续经典,启迪未来。正是因为霍希先生从品牌创始阶段就找到了汽车制造“真正的问题”所在,才得以让世界汽车史上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技术、新设计都深深地打上了奥迪的烙印,并以一次又一次的创新进行突破。
无论是用树枝、塑料袋以及光影配合创作的装置《背后的故事》,还是首部使用公共监控素材创作的社会剧情电影《蜻蜓之眼》,徐冰总是可以用东方的思想处理人类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以“真正的问题”为核心线索,处理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解读什么东西更有能量、更长久。“人类史永远有问题,当问题再度出现,这个作品便会被重新审视一番,并不断赋予和补充新的内涵。”徐冰说。找到真正的问题,艺术才可能昭示某种未来的真实。
别人说过的话
都不必再说
“你不能浪费自己,别人说过的话都不必再说”。最初,徐冰对“当代艺术”并非抱有全然的信任,在他看来,当代艺术是某种程度上的“智力竞赛”。直到后来,他发现了这个体系真正值得献身的地方,并全情投入躬身入局。这种转变是在与艺术系统、庞大的艺术史和大师的历史之间的角力中逐渐纠正的。徐冰强调,创作的关键是想明白艺术到底要做什么、当前沉淀的东西是否到位,以及更重要的——是否有绝对理由值得你把它实现,因此他反复强调不能浪费自己去说别人说过的话。
尽管《天书》令他在国际上收获了无数赞誉,在叙述其灵感来源时,徐冰向来选择轻描淡写的坦诚。这不是针对个例的回答,关于艺术作品的灵感,他直言“说不清是从哪儿来的”。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时,徐冰试图把灵感发生的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希望能带给学生系统的经验总结。而事实是,灵感迸发的瞬间,看到、闻到、听到的一切,甚至一束光都能激发持续的关联思考,有时一瞬间能记下好几页纸。
“在那一刻你的思维是极其活跃的,你身上累积的全部,凡是和这个主题或材料相关的经验都会跑出来帮你在极短的时间内丰富和填充一些缺口。”但事后徐冰会反复审视这吉光片羽的超感时刻,如果经过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两三年后仍然感到兴奋,且每次想到就会从中获得更多思维的牵动,那这个片刻的灵感就会被他判定为“值得做的”。
这份“值得”是艺术的“取法其上”,只有具备足够的稀缺性,才有可能在高标准的筛选中为时代留下独特的印记,向世界解释什么叫“杰出”。这也是奥迪A8L Horch创始人版尊贵感的来源。极具辨识度的视觉元素设计、饱含艺术性的菱格缝线与专属标识,都为乘坐者带来更强烈的专属感。同级领先的豪华配置和旗舰性能,以及无缝顺畅的交互体验及全面领先的智能体验,亦充分展现了奥迪品牌首款D+级豪华旗舰车型该有的实力。
把艺术交给时间
“创作者本身就是时空宇宙中一个小小的颗粒,真正的杰作时空已经铸造出来了。”6月,Best of the Best 罗博之选“时空的杰作”艺术盛典携手一汽奥迪A8L Horch创始人版,特邀艺术家徐冰创作“Horch”全新英文方块字,并共创限时艺术空间。艺术空间饱含Horch跨越百年的精神底蕴与现代豪华的进取理念,以现代科技为切入点,再次展现了超越文化界限的艺术视野。艺术家以东西方历久沉淀的文化结晶为创作材料,将英文字母设计为汉字的部首,通过在空间中的解构重组、笔墨造型与组合关系构成了新的空间节奏。用屏幕构建的银河,隐含着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逐渐亲密的关系。
近年来徐冰一直在尝试用新的材料和艺术形式呈现人与时空的关系,乃至地球与宇宙的关系。在共创艺术空间中,徐冰将全新创作的英文方块字置于无数微小的屏幕中。文字的星点划过穹顶,凝聚在A8L Horch周围,闪烁流转,给予观展者“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动人遐思。
这个“不把艺术系统和艺术本身看得太重要”的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不断闯入并反复追问。艺术家不是造物主,却可以用艺术把人们带到一个新的地方。艺术创造本身常伴随一种超文化的和超经验的特殊时刻。所见、所闻、所感,甚至哪怕是一束再寻常不过的阳光打过来,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崭新的时空杰作的灵感起点。
关于徐冰的各类报道里,经常出现的配图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埋头刻《天书》的工作照,他的侧影和他的作品一样,有种专注的自洽,平视艺术也平视观众。他思考人类、太空,关注不断变异的社会现场,也关注中国文化的根本。而这一切的思考,浓缩为一个孜孜不倦的侧影,你知道他不惮以四年、四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去回答永不过时的问题。某种维度上,这种无视时空的“做”的状态,是他尤为“东方”的部分。
对徐冰而言,探索外太空或者探索时空最终都不是探索遥远、巨大、科技,而是如何回看我们生存的地球。“因为地球上的问题,在这个范围内的思维是认识不到的,需要借助对外太空的探索为参照,为人类找到新的一种能够解决地球,或者说自然人问题的全新的、有效的哲学观”。宏大的立足于渺小,迫近的诉之于遥远。而真正杰出的艺术,需要交由时间来磨砺,这是一个共创的过程。
统筹 / 张路
策划 & 编辑 / 潇潇
协助 / Krystal
摄影 / 马海波
化妆 / Kiko
撰文 / 夏青
新媒体执行 / SHUZ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