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非遗正在进行时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快速变迁、科技的飞速进步······使得许多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甚至濒临消失——这正是经济全球化给文化多样性带来的阵痛。我们需要并呼唤非遗这艘承载着“文明基因”的诺亚方舟,带领着我们乘风破浪。我们希望非遗并非静止的过去时或完成时,而是充满活力的现在进行时。非遗正以各种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近年来流行的“国潮热”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国潮”是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当下和未来的风尚,“国”代表国家,其中蕴含着这个国家的精神内核、历史和审美,而“潮”则是代表着潮流,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共同美所沉淀下来的时尚。在这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时代,国潮以其独特的魅力,正逐渐引领着时尚与文化的潮流。
没错,非遗就是时尚的文化,并不是什么老旧的故事或无人问津的老工艺。非遗是活态流变的,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非遗说出背后的故事,让经典再次焕发生机。
随着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对非遗的认知逐渐增强,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些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和价值。然而,要让非遗真正活起来,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有了人
就有了一切
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中,传承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不仅守护着传统的技艺和文化,更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为非遗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本期特别策划就邀请到四位非遗传承人,通过他们的讲述,看看他们是如何在保护与传承中让非遗“活起来”的。
熊氏珐琅制作工艺图,用24K金丝掐制出图案
钱利淮,将竹编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他的作品《致敬蒙德里安》就是将竹编技艺与西方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典型案例,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手艺,将竹编呈现出雕塑感、当代艺术感,使这一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钱利淮认为,“竹编”本身也是与时俱进的,不是静止不变的“传统非遗”,而是一直都在发展中的手工艺。他的这种创新理念和实践,为非遗的现代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钱利淮的竹编艺术品
汪海燕,则致力于皮影的跨界。她与多个品牌进行合作,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作品。这种跨界合作不仅让非遗技艺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让现代设计汲取了非遗的精髓,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汪海燕的作品不仅展示了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现代设计的创新理念。这种跨界合作的方式,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熊松涛,更强调传承的有效性和有序性。在他的理解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新的结合方式。他不断探索珐琅和腕表的结合方式,而他的女儿也在研究和学习珐琅手艺。他女儿的专业是珠宝设计,正在探索珐琅和珠宝首饰的结合方式,想制作出符合时下年轻人审美的珐琅首饰。熊松涛家族对珐琅技艺的探索和创新实践表明,非遗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需要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熊氏珐琅作品“敦煌飞天”
熊氏珐琅制作过程中的焊接金属丝工序
杨晓雅,关注非遗传承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她认为,现在很多非遗传承人都是守着各自的手艺进行钻研,这虽然有利于技艺的深入挖掘和保护,但同时也存在闭塞的问题。她提倡不同领域的非遗传承人能够互相交流自己的技术手艺和想法,彼此之间探讨有没有能够合作和融合取长补短的部分。她认为,如果非遗传承人能够联合起来进行创新探索,可能会创作出更新、更意想不到的作品。她的这种观点和实践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非遗保护,重在传承。传承在于“精神”的传承,更在于“人”的传承。传承于家庭,父母子女代代延续;传承于企业,品牌价值、行业规范、文化内核经久不变。从手艺传承到品牌传承,从供给端、产品端出发,以审美再造、功能重构、设计赋能、品牌跨界、IP缔造的方法论,助力非遗传承创新发展,为新消费时代供给兼具传统技艺又符合当代审美的产品。这是新时代传承人的使命与责任。
流淌在生活中
可见,非遗并非孤立于历史的长河中,而是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让非遗回归现代生活,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非遗与时尚、科技、消费等领域的融合越来越紧密,让生活中流淌的美更加真实和丰富。
在时尚领域,非遗元素成为设计师们争相追捧的灵感来源。非遗技艺被巧妙地融入现代服饰、配饰和家居用品中,为时尚界带来一股清新的东方风。这些融合了非遗元素的时尚单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它们让人们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温度。
在科技领域,数字化技术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我们可以将非遗技艺进行记录、存储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让非遗技艺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传承,还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
在消费领域,非遗产品逐渐走进千家万户。通过文化消费的方式,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非遗,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非遗产品的消费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情绪价值上的满足。
现实维度的场景
更动人
非遗,还是看待世界的一种角度。作为非遗策展人和非遗经纪人,也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不仅是对非遗的展示和传播,更是对非遗场景的深度挖掘和创新。
在实践过程中,更注重将非遗场景与现代社会进行连接。通过物质与非物质、传统与时尚、文化与科技、历史与当下的交融碰撞,我们试图打造出充满活力和创新性的非遗展示和新消费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传承人与民众可以隔空握手,共同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这种场景化的展示和体验方式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非遗,还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很多人认为,互联网的到来消弭了消费场景的边界。但是,未来我们贩卖的不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一种情感、一种体验、一种场景性营销。目的性消费被互联网垄断了,而体验性的消费却是垄断不了的。非遗恰恰需要体验性的消费场景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其魅力。传统商业空间场景的变革与未来非遗消费场景有高度的一致性。不远的未来,非遗将在新的场景之下成为新的增长点。
非遗,自古至今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然而,由于时代前进和经济文化不平衡发展等原因,非遗逐渐“离场”——这个“现场”包括审美现场、消费现场、时尚现场、生活现场和话语现场。为了让非遗重新回归这些现场并焕发新的生机,我们需要以“供给侧改革”的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当下的审美语境和生活方式。
让非遗“回归现场”,意味着让非遗回归大众审美,以当代审美意趣进行审美改革。回归消费现场是让非遗通过文化消费的方式进入千家万户;回归时尚现场是通过艺术再造和时尚表达将非遗作为生产资料融于时尚产业中;回归生活现场是让非遗走进生活,将符合当代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产品与文化内容呈现给人们;回归话语现场则是在学术研究层面以非遗为视域进行跨界研究,探索非遗与现代社会的更多连接点。
非遗,是真实的美。它古老但不落后,它时尚但永恒。我们始终相信,非遗会成为未来商业新的增长点。因为,它见人见物见生活,它以美的形态留存在我们的生活中。
按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
钱利淮
探索竹编的无数可能
钱利淮是乌镇竹编家族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也是《宝格丽Serpenti系列75周年传世蜕变》珍藏艺术展的合作艺术家。不同于传统竹编,钱利淮的作品生命力十足,或色彩跳跃灵动,或拥有极强的张力和雕塑感。他一直在探索竹编的更多可能性,希望让竹编成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
钱利淮,
竹编艺术家 ,
乌镇竹编浙江省级非遗传承人 ,
数字文化贸易联合实验室的共建艺术家
在钱利淮的记忆里,故乡乌镇,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竹。竹制品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和劳作之中,在一些村镇,还默契地沿袭着“一村一品”的竹制品生产机制。比如他的出生地陈庄村,就专门制作用于晒蜜饯等食材的圆竹匾这类竹编用品。
关于童年记忆,钱利淮娓娓道来:“我家是做竹编的,邻居家也是做竹编的。那时候全家分工合作,爷爷拍竹子,把竹子破成竹篾,奶奶和妈妈负责编织竹席,爸爸则把不同的竹部件给组装起来,一个家庭就相当于一条流水线,特别有意思。”现在回忆起来,难忘的不只是竹,还有一家人协力完成一件事的幸福感。“围绕着竹编,我们一大家子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一边编织,一边聊天,一起探讨一个工艺,为同一件事情努力。这份温馨和幸福,是我如今回归到竹编的最重要原因。”
做竹编艺术,钱利淮始终坚持创新。他拥有工业设计的专业背景,同时也将传统手工艺结构融合到当代设计中,进行着一系列的全新设计实践。比如竹编与现代灯具融合,竹编与时尚服饰品类融合,用竹编呈现与西方几何抽象派的合作,或与传世珠宝品牌联合。
钱利淮说:“竹子是一种快速生长的植物,充满了生命感。当我们砍下竹子把它做成一件艺术装置的时候,应该也让人感受到这种生命的力量感。”他为宝格丽打造的竹编织作品《洞天灵蛇》,就是这一理念的具象化呈现。在作品《洞天灵蛇》中,钱利淮利用竹编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选取灵蛇、太湖石与钻石等意象,以黄苦竹编织出体积感极强的雕塑形体。时至今日,这些源自东方文人传统的物件与意象经过漫长的历史,也被慢慢赋予了更深层的精神性象征意义。
钱利淮为“宝格丽 Serpenti 灵蛇传世蜕变”
珍藏艺术展创作的竹编作品《洞天灵蛇》
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学习经历,为你带来哪些有关“传统竹编”的新思考?
钱利淮:我是个乡下来的孩子,当初就读这门专业,一上来接触到的几乎都是西方的设计与思考,说实话,当时我对那些东西没太多感觉。我想寻找一门自己熟悉的、本土的东西去填充我的大学生涯。但在查找有关竹编的各种资料时,我意识到关于竹编,我们并没有非常系统的记载和梳理,更多的是一些碎片化的描述和记录。相较之下,工业设计的专业背景让我有了一个系统意识。工业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的学问,需要了解很多东西,也是在当时比较前卫的专业。当时我意识到,传统竹编在当下,确实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其实,竹编跟工业设计一样,都是造物的一种方式。反而因为资料的不足,让我生出去做竹编,希望弥补这些缺陷的想法。
在《致敬蒙德里安》作品中,竹编艺术展现出了极强的现代性和装饰感。可以分享一下你用竹编展现抽象几何图案的创作初衷吗?其中有哪些难点?
钱利淮:传统竹编的编织方法通常只有固定的几种,比如六角编、十字编、辐射编,虽说竹编的传统器具发展了几千年,但我们没有发展出很多图形,因为竹编更多的是一个实用器具,它并不是一个欣赏类的或者把玩类的东西。这就造成了它有一个较大的局限性:颜色少,图案少。但是当我把整个竹编的底层逻辑了解清楚之后,我发现,可以根据竹编自身的特点探索更多创作的形态和空间。创作《致敬蒙德里安》,是因为我想为竹子寻找到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几何形态就是一种世界语言,大家都能读得懂,都能看明白。我们的竹编能够用东方的方式去呈现西方大师的作品,而且完全没有违和感,甚至在细节上比原作更加丰富。
当然在制作过程中也有一些难点,最开始往往被现有的一些技法所限制,能够运用的素材比较少。所以我不断研究新编法,光是六角边图形就创作了200多种组合方式。如果我们把每一种编织当成一种笔触,那么越多的笔触,就越能表达画面的丰富性,在这个方面,竹编创作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2024年,你为路易威登杭州硬箱展创作了装置作品。这次合作又碰撞出哪些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的新火花?
钱利淮:这次最特别的体验是与路易威登硬箱部门的设计团队一起创作。设计团队对于竹编有属于他们的视角和想法,但我也有自己的喜好和想法,所以我们一起沟通、讨论,做了很多版本去磨合和碰撞,整个沟通过程都特别有意思。我们尝试了三版不同的设计,但最后选回第一版,那一刻我意识到,东方人与西方人虽然对竹编的了解不同,骨子里的审美却是一致的:我们都喜欢简洁的、给生活带来愉悦感的东西,不喜欢太过于繁琐而精致的东西。而且,力量感远胜于精致。
钱利淮为路易威登杭州硬箱展创作的装置作品
你正在进行的与服装品牌的合作,会将竹编与服装展开怎样的结合?
钱利淮:跟服装品牌合作,我们现在一直在沟通,在设定我们的使用场景和方案。具体合作可能是一种图形的方式,也可能是把竹编技法运用到服装上面。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我们把竹编图像化之后,形成新的纹理和不同的织物,在不同的材料和编织技法上面会有很多思考。
在你看来,传统竹编这种非遗,在当代生活里可以走多远?还有哪些大胆、时尚的创新?
钱利淮:实际上,单纯的传统竹编很难去融入当代的、时尚潮流的设计中,这两个“基因”是不符的。所以我想把这个命题修改一下,不是传统竹编,而仅仅是竹编。竹编从传统中来,在先人的智慧基础上不断去发展和演变,才到了今天这个地步。现今很多时尚品牌来找我们合作,刚开始的初衷可能是想把传统竹编运用到他们这个领域中来,但我会跟他们沟通,其实竹编的工艺也已经有所发展,我们是从传统中来,但竹编同样也很时尚,很有创新,很有未来感。我觉得在当代生活中,竹编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就好像我之前在海外做的个展,叫“中国竹编的现在进行时”。这也是我们的状态,我们永远是一个现在进行时,永远是与时俱进的。
汪海燕
为华县皮影寻找新舞台
皮影戏,通常以牛皮做成人物,通过灯光照射,利用隔亮布制造出剪影,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2008年,汪氏皮影第四代传承人汪海燕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皮影工作室,通过版权开发等方式,将皮影文化与文旅、美妆、游戏等不同领域结合,使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汪海燕,
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
华县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从十四岁起,汪海燕就跟随着父亲汪天稳大师学习皮影制作,如今已成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汪氏皮影第四代传承人。汪海燕说:“从出生起,皮影就与我相伴,儿时它是我最熟悉的玩具。而当我真正开始学习雕刻皮影,才发现它并不简单。”
掌握皮影制作手艺,最难的是“推皮走刀”。左手推皮,右手拿刀,真正发力的其实是左手,通过控制皮的走向,让刀在皮影上雕刻出精美的纹路,这样能够雕刻出更细腻的效果。汪氏皮影中具有代表性的雪花纹、万字纹和梅花纹,纹样极其精细均匀,也考验着制作者的手上功夫。汪海燕回忆,为了在转动皮影时既稳定又有力度,要在胳膊上吊砖块训练。“我没父亲那么厉害,他最多要吊三块砖,上面还要再压一块。”这是童子功,要经历漫长而艰苦的学习过程。
皮影戏始于秦汉时期,唐朝以后流传到民间。汪海燕常常感慨,现在演皮影和看皮影的人都老了,但她从未停止创新传统技艺。几年前,汪海燕开始与时尚品牌合作,为汪氏皮影打开了“任督二脉”——“原来皮影还可以有这么多呈现方式!我想让皮影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传统与时尚交融,汪氏皮影迅速开展了大量联名合作,爱马仕、博柏利、芬迪等国际品牌,很快将皮影元素运用到品牌设计之中。
“几年前,儿子党飞华带我去参加了一个动漫节。现场的年轻人穿着各种动漫服饰,演绎动漫里的故事情节,氛围非常好。我这才明白,原来年轻人喜欢的是这种潮流。”从动漫节回来后,汪海燕开始尝试新的皮影创作方式,她与动漫《狐妖小红娘》等知名IP版权进行合作,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这门古老的艺术。今年6月,汪海燕指导的《王者荣耀》华县皮影戏文创皮肤“芈月-浮光幕影”正式上线。汪海燕说:“历经千年的皮影技艺,与我们当下的生活依然可以完美融合,并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可塑性。”
上下滑动阅览全文
为爱马仕橱窗创作时,有哪些与传统皮影创作不同的体验?与爱马仕接连合作,带给你怎样的启发?
汪海燕:跟爱马仕第一次合作时,我们把平面的皮影变成了立体的橱窗装置,这是我在此之前从未做过的尝试。当时我就想,既要保留皮影艺术的精髓,又要创新和时尚,就必须转换眼光,以另一种视角来看待怎么把我们的传统皮影变成现代艺术装置。在制作过程中,汪氏皮影的雪花纹引起了爱马仕设计师的注意。他一开始也不了解皮影,当我们把雪花纹、万字纹、梅花纹等等纹样在他面前制作出来时,他特别惊讶。当时,我们身边有翻译陪同,可是面对这些图案,他当时的那种惊叹是不需要翻译的,这些图案的视觉冲击力也是无需翻译的。第二次跟爱马仕合作,把皮影与爱马仕标志性的鲜艳色彩做了大胆结合,还合作了展览和演出。我当时的感觉是,不光要把非遗的传统手艺和美感带给品牌,反过来也要把品牌中新的东西融入皮影的发展中,这是最有意思的。
上海“爱马仕之家”橱窗,
汪海燕把平面的皮影变成了立体的橱窗装置
你与百达翡丽合作,为其展览与作品添彩,能否讲讲你们之间的渊源?当东西相遇,可以讲讲其中的设计思考吗?
汪海燕:起初是威尼斯双年展巨大的皮影艺术装置吸引了百达翡丽,品牌方来我的工作室探访时,被皮影里的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所吸引,后来达成合作意向。对于这样的合作,我认为设计的核心就是要找两者间的共同点和互补性。既尊重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工艺特点,又思考现代时尚的审美趋势。我也从来不想把皮影元素跟这些品牌做一个简单的图案上的结合,每次合作,我都去深入了解对方的品牌文化、品牌历史。比如百达翡丽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我要从品牌历史中找故事。我了解到品牌有一枚传奇的“眼镜蛇”腕表,我们也有经典的白蛇传故事,所以我的白蛇传皮影登上了百达翡丽杂志的封面。另外,每一次合作,我也会留心对方提出的思路和想法,比如钟表注重防水性,而传统皮影怕水,经历干湿后容易变形。所以合作过程中,我们不断切磋琢磨,启发性去思考更多内容。我希望就这样不断让皮影与不同类型的品牌合作,不断激发我们去解决一些原来没想过的问题,皮影的发展才能越来越好。
PATEK PHILIPPE 百达翡丽
Ref. 20147M-001“皮影戏——皇帝的婚礼”圆顶座钟
PATEK PHILIPPE 百达翡丽
Ref. 20148M-001“皮影戏——勇士”圆顶座钟
今年6月,游戏《王者荣耀》与华县皮影联动,把传统非遗民俗艺术引入手游,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皮影的魅力。作为本次合作的指导专家,可以讲讲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吗?
汪海燕:我们共同创作了拥有操纵“影人”这一灵力的“戏影者”芈月的形象。以华县皮影为创作基底,结合新中式风格,让芈月化身皮影戏幕后演绎者。整个人物的发型设计、服饰设计,尤其是衣服上的各类装饰,火纹、云纹、山纹等,都是传统皮影戏中的经典纹样。另外我们借助新媒体光影艺术,呈现出精彩绝伦的皮影舞台。当时我特别提出要有“碗碗腔”的配乐,“碗碗腔”是华县皮影戏的特有唱腔,有花音、平音、哭音,但如果直接运用,风格上又与我们这次全新的新媒体舞台艺术不完全一致,所以最终王者荣耀团队和我们一起探究,保留了“碗碗腔”的精神气质,同时结合现代编曲手法,赋予古老旋律新的生命。后来我看到玩家评论,他们很喜欢芈月,也非常喜欢这次的配乐,年轻人是特别乐于接受这种结合的。
如今,华县皮影的跨界合作涉及钟表、珠宝、服饰、游戏等众多领域。在你看来,皮影还有哪些更多展开的可能性?
汪海燕:我现在在将皮影与文旅结合。此前,我们在北京打造了汪氏皮影主题酒店,酒店内部的陈设元素都是皮影主题的。酒店大堂还有大戏台,每周二、周四、周六在酒店还有固定演出,入住客人既能看皮影戏,还能参与皮影上色体验。我的儿子党飞华是汪氏皮影的第五代传人,他将皮影发到了抖音,比如用皮影演绎运动员们的高光时刻为奥运健儿们加油,很受年轻人们的欢迎。我现在的观点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化,让非遗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汪氏皮影祖孙三代合影
熊松涛
从景泰蓝到珐琅表盘
珐琅即景泰蓝,拥有悠久的宫廷造办历史。1969年,北京开始恢复珐琅生产工艺,熊松涛的爷爷与父亲接下使命,用两代人的时间钻研、传承。到了熊松涛这一代,他决定换模式,不再以传统炉、瓶、鼎、熏为造型模式,转而研究珐琅表盘。作为熊氏珐琅第三代掌门人,熊松涛说:“传统手艺要融入一些现代技术,才更符合当下的时代特征。”
熊松涛,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景泰蓝非遗传承人,熊氏珐琅第三代传承人
人们把熊松涛誉为“工业时代下的手艺人”,既是手艺人,又掌握工业时代下的科技密码。原本,就读国际贸易专业的熊松涛在北京一家外贸公司上班,直到有一天,父亲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父亲把这些年钻研景泰蓝工艺的细节娓娓道来,结尾写道:“这些家族的东西,从你祖父就开始往下传,传到我这儿,现在又到你这儿,怎么不接?你不接,谁去接手这个?” 就这样,熊松涛回来了。
他的回来也意味着新的变革。2000年前后,熊松涛了解到很多瑞士生产的腕表使用珐琅表盘,以此来彰显高端地位和设计品位。“当时我就琢磨,珐琅不就是咱们的景泰蓝吗?他们能做的我也能做。”在这之后,熊松涛埋头研究整整五年,不达到心目中的工艺标准,绝不贸然推出珐琅表盘作品。五年后,熊松涛接到了第一个商业合作,为北京手表厂制作“蝶恋花全球限量系列”。
根据要求,熊松涛要在纯银机芯上烧制珐琅。纯银熔点低、材质软,不适合机加工,能成功做出掐丝珐琅表盘,熊松涛的手艺活已经走在了世界制表业的前头。一枚出自他手的蝶恋花珐琅表,当时在拍卖会上被拍到一百多万。槌子落下的那一刻,熊松涛并没在拍卖现场坐着,他正在海外的国际钟表展向外商展示中国制造的珐琅表盘。
熊氏珐琅制作的各式各样的腕表表盘
当时,虽然欧洲珐琅表盘制造拥有悠久的传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好的手艺人越来越少。在钟表展上,有一家钟表品牌的代表看到熊氏表盘在工艺细节上过于精致,反而怀疑是“树脂伪造的”。因为表面没有气泡,肉眼看不出沙眼,按道理就算工艺再精湛,从珐琅器本身的制作角度,这些缺憾是难免会出现的。熊松涛一生气,当场把价值百万的珐琅表盘掰断了,露出里面货真价实的釉质。此举震惊了在场的众多钟表商,这么贵的东西,竟然一下子就给掰了,而且做工精细,货真价实!就这样,委托合同纷至沓来,熊氏珐琅在当下的世界高端制表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你从2000年开始挑战研制高精密珐琅表盘,最终做出银胎掐丝珐琅表盘。整个过程有哪些难点需要突破?
熊松涛:从传统景泰蓝观赏器,到兼具观赏与实用度的珐琅表盘,最直观的变化是精度和尺寸问题。珐琅需要高温烧制,由于内含金属,在高温情况下极易变形和膨胀,东西越小,越难控制。为了让珐琅表盘能够精准定位在可装配范围之内,我做了很多研究。尤其在外观上,传统景泰蓝都会有气泡和沙眼,甚至明清两代故宫里的那些珍宝,你去参观的时候,也会看到上面有很多气泡,如果表盘上也有那么大的气泡,就很难看了。所以我反复改进釉料工艺,调整烧结温度,降低它的熔点,包括怎么把里边的气泡排出来,试了无数方法。现在,我们可以做到“气泡肉眼不可见”,因为硅酸盐釉料的特质就是永远会存在气泡,我们做到肉眼不可见,那就算成了。有些瑞士名表品牌也能做到表盘外观上看不到气泡,但他们采用的方式是不打磨,因为气泡含在里面,一打磨又会出现,所以他们不敢再打磨。这样的话,他们的珐琅表盘平整度又不够好。我们的是既平整,又看不到气泡,可以说是世界领先。
据了解,以往瑞士制作的珐琅表盘,其中金丝厚度是0.07毫米,而你把它缩至0.04毫米,这是怎么做到的?
熊松涛:在表盘的方寸之内,丝越细,表现的内容就越丰富,图案可以越复杂、越精致。0.04毫米的金丝意味着什么?它在肉眼上已经是看不见的程度了,而且细到用普通打火机就可以把它烧融化的程度。但是我们的表盘还需要有一个焊接工艺,需要很大的火把它焊接,所以我们又研发了新型焊接技术,可以在不融化金丝的情况下做到焊接。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突破,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家别的表盘商能够做到真正的0.04毫米。
在表盘盘面进行上色工序
这么细的金丝要拿来做造型,是怎么做到的?
熊松涛:首先为了看清它,需要佩戴专门的双目镜。另外现在还采用了电子技术,可以在屏幕上看到。最难的是手工掐丝,因为太细、太软了,所以在掐的过程中,几乎感受不到任何的回应力。也就是你都还没有任何感觉,它就已经变形了。所以这个手感的培养需要长年累月的肌肉记忆,它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你心里清楚,用这点力就完全够了。表面上看不到任何的发力,但是凭心的感觉来掐丝,造型就出来了。
你被瑞士高级制表行业高度关注 , 并为一些世界知名的高级珠宝腕表品牌制作珐琅表盘及配饰。可以具体讲讲吗?
熊松涛:说实话前几年我一直在面对一个困境,我们的手艺是行业顶尖的,我也想把它推广出去,所以同意与海外品牌合作。但有时候对方出于对自己品牌利益的考虑,不愿意把这种合作宣传出去,他们使用了我们的工艺,但不让大家知道是源自哪里。2023年我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决定强硬起来,如果再想合作,就得把我们的工艺明显体现出来。从此以后,这一条作为合作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到了今年11月份以后,你会看到,我们与国际一线品牌的合作可以真正曝光了。
你率先将现代科技手段引入传统景泰蓝手工艺,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熊松涛:我经常跟其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聊天,有的人更愿意把所有东西都以传统工具、传统制法来完成,不引入任何的科学技术手段,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错误的保护方向。单看景泰蓝制作工艺,从元朝到明朝、清朝,釉料的工艺也是一直在进步的,难道清朝还用元朝的工艺吗?所以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与时俱进的设备、工艺技术。我从来不排斥用现代科技手段去做传统手艺,把一些现代的手段和技术加入到自己的作品里,这样的作品才能符合当下这个时代的特征,这才是非遗能够发展下去的一个好方向。
熊氏珐琅制作的戒指
杨晓雅
金镶玉的时尚传承
金镶玉镶嵌工艺,是以玉石为载体,将金丝镶嵌到玉石体内,两者融为一体的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杨晓雅的父亲从事制玉工作40多年,硬是凭借一股韧劲儿恢复了失传的金镶玉手艺。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玉雕家族的第四代传承人,杨晓雅则用全新的设计,让金镶玉在时尚领域熠熠生辉。
杨晓雅,
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玉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工艺品雕刻一级(高级技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根连之女,
现为北京相伯居致雅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一块镂空玉石,大约只有一毫米的厚度,上面布满了细细的金丝,触感平整光滑,浑然一体,让人不敢用力触碰,但又忍不住触摸,用手指探寻金与玉之间的结合,这是大多数人初次触碰金镶玉的感觉。“这就是金镶玉。”杨晓雅自豪地解释道,“我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使用任何黏合剂,但仍然能够做到严丝合缝。”
金镶玉到底是怎么实现的?首先要开槽,在已经雕刻好的玉器表面刻出一毫米的短线作为槽,此槽上窄下宽,是一个燕尾槽。然后再这样一毫米、一毫米地连接下去,形成图案曲线,把金丝嵌入其中。通过不断敲击金丝,最终,金丝会更加紧密地嵌入玉槽,金玉结合,浑然天成。杨晓雅说:“金和玉,一软一硬,物理属性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玉的特点,也理解黄金独有的特点,才能做到没有借助任何黏合剂,也不利用高温和短融去改变它们的物理状态,而是真正回归到它们的材质本源,来实现这个工艺。”
一提到玉,很多人会从上下五千年讲起,讲玉与君子,讲玉文化的种种哲学意象。但杨晓雅则大胆提出:“我希望玉石能作为一个东方的材质被关注,它其实和西方的玻璃艺术、金属文明没有区别,玉价值不应该仅停留在对一个几千万年形成的原材料的定义上。比起那么多诗句,我更看重它在设计和制作方面有独特的工艺应用。”
杨晓雅制作的金镶玉作品
在非遗的大环境里,杨晓雅更想尝试一些变化。这个变化是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中创新。她把从父亲手中恢复的痕都斯坦金银错镶宝石玉器技艺和珠宝结合,通过耳钉、配坠、玉佩、戒指等时尚珠宝和配饰,向大家传递一种可能性——那些承载着几百年传统技艺,又有着上千年沉积的玉石文化,也可以跟我们的生活发生连接。
传统金镶玉的用途、造型特点是怎样的?到了你这一代,希望做出哪些方面的变革和创新?
杨晓雅:过去,大家对于金石玉器的收藏比较关注。而金镶玉工艺一般也多应用在瓶、炉、熏、盘这些赏器上,起到装饰、摆设、陈列的功能。但是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我希望把这项工艺用到不同载体上。现在我着重在珠宝首饰上做探索,同时还有一些实用器,比如茶刀、茶盏。我希望这项工艺可以真正回归生活,能进入到我们生活中,而不仅仅是放在博物馆里供欣赏。所以,它的载体一定是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事物。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佩戴金镶玉,是否也要不断进行造型和装饰纹样上的开发,比如更多线条的变化和抽象、几何图案的造型,让金镶玉首饰变得很新颖?
杨晓雅:是的,过去我们在做金丝镶嵌的纹饰上,更多从中国传统美学出发,会选用一些对称的、连续性的纹饰,或者一些传统瑞兽。但这些纹样给人的厚重感比较强。我现在新创作的纹饰则看起来比较轻盈,通常是不对称的、抽象一点的。比如说,过去我们有很多缠枝莲子这样有美好寓意的花卉纹饰,但这些花卉的排列和布局方式比较传统、古板,我觉得可以把现代的设计语言融入进去,对这些图案进行一些提取和抽象化,或者做一些大线条的应用。我们新做的一个茶盏也是这样,杯子上做了更多留白,在空间上有更多呼应。同时点缀了松石和南红,鲜活的色彩带来更多灵动感。
镶金玉杯制作工序
你与梅赛德斯-迈巴赫进行跨界合作,可以分享一下当时的作品设计吗?
杨晓雅:去年,迈巴赫在北京的一处四合院举办了一场名为礼“遇”天地的特展,展示了品牌百年的造车历史和发展传承,同时我们呼应其主题,也展出了我们作为一个传承百年的北京玉雕家族的继承与发展。在这个展览上,讲述了我的曾祖父、我的祖父再到我的父亲,这几代人如何在对玉这种材料深厚理解的基础上,制作出来的不同玉器。从长辈的大型玉器摆件,到我这一代制作出的一些更具有时代生活意义的玲珑配饰,从中可以看出玉雕的百年发展历程,它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在一个家族身上慢慢过渡到我这一代,朝向更加实用化和首饰化的方向变迁。另外,我还给迈巴赫定制了专属车钥匙的金镶玉外壳。因为对于迈巴赫车主来说,车钥匙是至关重要之物,一把钥匙就代表了一台心爱的迈巴赫。对驾驶者来说,车钥匙是离他很近的东西。所以我们当时就想到了从一个小的车钥匙去发散。古人喜欢把玩一些玉把件,我也给车钥匙制作了一个金镶玉的挂件外衣,是一个玉质的小壳。当我们触摸到这个车钥匙的时候,不再是冰冷的、工业化的触感,而是有了玉的温润。
梅赛德斯-迈巴赫礼“遇”天地活动现场的金镶玉展厅
你曾说“买卖是最好的传承与保护”,如何理解这句话?
杨晓雅:因为我们想在生活中做好的传承,我不希望大家对金镶玉工艺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看一个纪录片的时候、去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如果仅仅是称赞我们老祖宗的手艺真是太了不得了,其实它离我们还是很远的,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拥有它。于我而言,我这么喜欢这项工艺,有没有可能去拥有一件这样的作品?这才是最现实的事情。所以“买卖是最好的传承”,是希望金镶玉能够在市场中真正流动起来,活起来。在日常生活中购买和佩戴,在这个过程中,无形中也在传递关于玉背后的故事。市场是检验这项工艺能不能真正活跃在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你看来,把非遗技艺应用到现代生活中,还可以有哪些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杨晓雅:我一直有个非常强烈的愿景,希望不同门类的非遗传承人之间能够多交流,共同创造。因为现在非遗传承人都在深耕自己的领域,往往忽略了其他手艺人的创作手法、对不同材质和不同工艺的运用。我觉得这部分其实是可以做融合的,取长补短。比如做铁艺的老师、做银壶的老师、做织造和刺绣的老师,如何与我们的金镶玉进行跨界合作,这种跨界出来的作品在视觉层次上展现出来的美一定会更加丰富,更加让人耳目一新。
出品人:邢丽
监制、内容策划:周樱
撰文:李媛媛(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委会副秘书长)、
KOMA
新媒体统筹:Lenny
新媒体视觉:Shuzhen
新媒体执行:Andrew
图片来源:李媛媛、钱利淮、汪海燕、熊松涛、杨晓雅
以及各品牌提供
ReviewMore
关
注
我
们
长按识别 / 搜索关注
官方公众号搜索
时尚甄选(ID:RobbReport_CN)
罗博之选(ID:RobbReport__Trends)
官方微博搜索
时尚甄选RobbReportLifestyle、罗博之选
官方视频号搜索
时尚甄选、罗博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