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character

邢丽

Helen Xing

时尚传媒高端生活方式品牌事业部、Robb Report Lifestyle品牌总经理,全媒体内容官

张如怡:用迂回的手法表现“痕迹”

时间:2023-03-23 12:20 来源:互联网
图片




建筑废料、混凝土浇筑的仙人掌、模糊不清的透明薄膜······这些出现于人们视野的日常之物,也许从未有人注意过它们“身体”中隐匿的情感。在与这些物品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张如怡发现了一种生存于后现代社会空间的人们的隐秘情绪,时而尖锐理性,时而流动疏离,创作中暗流涌动的缓慢变化之下,她一如既往地迂回着,表现生命的“痕迹”。


图片

张如怡




张如怡的工作室很简洁,除了创作材料,只有一些简单的桌椅。窗上放置着一株用混凝土浇筑的仙人掌模具。接触过张如怡的人大概都不会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她和作品之间有一种共建的生长感,前者在生活中生产一些琐碎的情绪和想法,后者在展览或项目对这些想法的梳理和提炼中自然诞生。相比照片上的桀骜,生活中的张如怡要可爱得多,她不厌其烦地解释以往创作的细微想法,并讲述由这些琐碎想法推动形成的创作脉络,她扎根于流动的现实生活,又在这生活中不断寻找放逐者的诗歌。



图片

材料与空间介入


张如怡大学就读的是版画专业,“版画的工序很严谨,如果哪一步出错了,图像都没办法呈现,这是它理性的一面。但版画在压印的瞬间又不可控,所以大学时我更多地在学习判断超越预期的效果是否应该被舍弃。后来通过不断的积累后,我才逐渐发现,如今我的作品中关于矛盾性特质的转换、重复性和对多种材料的运用,都可以追溯到版画的学习经历。”


由于不想受限于版画创作之于设备及材料的依赖,也出于对更自由地表达理念的追求,张如怡在硕士时转读了综合材料专业。也是在硕士时,仙人掌,这个她亲身种植的植物进入了她的视野,并在日后成为她创作中极为经典的造型。在张如怡看来,仙人掌在城市空间中极不起眼,它生长缓慢,尽管姿态讨喜,但遍布于身的尖刺让它拥有一种疏离的气质。


图片

张如怡,《温室-3》

纸,水彩笔,铅笔

24 × 38cm,2011


一开始,她凭借着版画学习时的创作经验,对着仙人掌写生,并借助计算纸网格的结点进行定位,以塑造、概括其僵拙的体态。后来,她开始尝试在二维空间内拉扯仙人掌,使其呈现出焦灼的异化形态。尽管此时的张如怡并未察觉,但她日后创作中的一些线索在这时便已经现出端倪了——对日常物的情感挖掘,以及平面和立体空间的交织。


图片
图片

上图:张如怡,《暗色之物-2》 

混凝土,碎石,钢筋,

90 × 20 × 20 cm,2019

下图:张如怡,《暗色之物-11》

混凝土,碎石,

112 × 18 × 12cm,2020


2011年,朋友想在位于上海虹口区的空间举办一个项目,邀请张如怡参加。“因为那个空间位于老式民居建筑中,我当时恰巧也是在一个毛坯房中居住,对空间有一些情绪和思考。我发现人的很多体验其实是跟空间紧密相关的。所以我就想直接把空间当作创作对象来创作。”


图片

“我所不能了解的事”展览现场,2011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张如怡的创作大多是从生活中的直觉出发,在这一项目“我所不能了解的事”中,她把混凝土和铁丝网等基础的建筑材料糅合成多个不同规格的立方体,来阻隔和封堵空间通道,以隔断居住空间内人与外部空间连接的通道,质疑人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必要性,同时提示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空间受外部信息挤压后的进退立场。


图片


图片

“我所不能了解的事”展览现场,2011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这次经历对张如怡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一方面她的创作分化出介入和改造空间这条线索,启示了她关于混凝土、丝网等工业材料,即艺术家所言的“建设自我空间的材料”的运用;另一方面平面与空间创作相互反哺,促成着其作品中二维和三维相互穿梭的整体视感。这两方面的交织,共同构成了艺术家在日后持续创作的母题——个体、物料和场所之间的关联。


在张如怡看来,作品中平面与立体之间那狭小距离的消弭是从2015年开始的。那时,她尝试将工作室中濒死的植物用混凝土翻制成模具,其中包括她始终在平面上探索的仙人掌元素。次年,在东画廊的“对面的楼与对面的楼”个展中,张如怡才得以正式将这一消弭呈现了出来。


图片


图片

“对面的楼与对面的楼”展览现场,2016

图片由东画廊提供


在那场展览中,对居室的介入和改造及平面上仙人掌的不断演变,有了一个合并。从现实环境抽取而来的楼、柱子、楼梯、门、植物(仙人掌)、鱼缸等元素被安排在一幕幕充满张力的场景里,紧邻、交错、对峙,却以一种坚固的姿态出现在展览里,矗立、静默。


图片

“对面的楼与对面的楼”展览现场,2016

图片由东画廊提供


伴随着创作脉络逐渐清晰的,是张如怡作品中表达手法的日渐丰富、细腻。2022年,张如怡举办了她迄今为止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机构个展——于UCCA展出“低声细语”。


图片

“张如怡:低声细语”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摄影:孙诗


最初作品中那强烈的情绪表达不见踪影,转而以材料表达一种倾吐和呢喃。在《水渍》中,张如怡借用UCCA展厅内的立柱搭建出一个立方空间,艺术家在这一空间内砌上了她标志性的视觉元素瓷砖,而以一张透明塑料薄膜封合外立面。透过薄膜,空间内的蒸汽装置制造的水雾时隐时现,以此营建一种可见却不可抵达的,更为通透的、更具隐藏性的隔断。在《碎屑》中,艺术家将切开的细长管道嵌入墙上,填上水泥粉末,再在其上放置仙人掌的尖刺,通过对于管道这一建筑中不可见,却承载着反复流动的污水的另一种空间的解读,隐喻人身处当代空间中的隐匿、逼仄和尖锐的情绪。


图片


图片

“张如怡:低声细语”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摄影:孙诗


图片

痕迹与不在场的人


不难发现,张如怡的创作有两点十分突出的特征:第一,她惯于就某一具体媒材做延续性的深入探索;第二,尽管创作最终指向的是人的生存状态,但她的作品中几乎没有确定生命体征的个体,而是以固态化的元素,诸如仙人掌、丝网、塑料膜布等展现情绪的痕迹。其中,前者使她的作品拥有这样一种可能——当以某种编排方式对几件独立作品进行组合时,又会形成一件具有新意义的作品;而后者所体现出的人的在场与不在场的模糊状态使她的作品流露出更多文学式的不确定性和诗性,同时也使其作品呈现出理性而克制的气质。


“张如怡:低声细语”展览现场,2022,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摄影:孙诗


“我认为很多情绪不是通过尖锐的呐喊去表达的,就像现实对人的塑造是平静而缓慢的一样。往往越成长,才能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塑造的强烈。也就是说,更有力量的存在往往来源于一种非常平静,甚至是十分克制的状态。这对我来说更有吸引力。因此,我会尽量剔除直截了当的表达,并尝试把抽象化的情感提炼出来,通过空间和物质材料的转换,将情绪注入到物质材料中,赋予物质在惯常经验之外的意义,以此表现人的内在情感空间的移动。这是我的工作理念。”


图片


图片

上图:张如怡,《蛋糕纸杯中的仙人掌刺——创作中的随拍》,

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下图:张如怡,《被风划过》(静帧),

单频影像,3分59秒,2022,

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委任,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也就是说,张如怡并不直接采用空间--个体--感受这一直接明了的逻辑,而是以空间--个体--感受--材料--空间这一回环的思路,通过将造就空间的廉价工业材料重新还给空间,再造一个由材料生发出的内在的情感空间。她十分善于在材料身上找寻到与人身处空间情感之间的联结点,通过材料和情感性的相互转换,表露出一些痕迹。这几乎成为后来她的核心创作手法。仙人掌的缓慢和疏离,映照着人与现实生活的拉扯关系;混凝土自身的柔软和遇水冷却后的坚固,也投射出一种人性情感更为深层的内在温度。


图片


图片

上图:张如怡,《种植—8》,

碎石、仙人掌刺,20 × 25 × 16 cm

2022,图片由艺术家与东画廊提供

下图:张如怡,《空地》(局部),

碎石、钢筋,160 × 120 × 150 cm

2022,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委任,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这样的手法十分类似于中国美学“羚羊挂角 无迹可寻”的核心,即绕开核心意象的确定表达,以场景营造构建一种意境;同时也使她的作品充满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气质——未定义的时间贯穿于作品的每一个部分和节奏,缓慢的沉默和寂静建构起一种诗性的语言,展现她对于后现代社会空间,及城市生态中个体内在情绪的关注与表露。疏离、含蓄、克制却深沉、饱满、浓烈,这些看似相悖的观感共同构成了张如怡作品那微妙而丰富的变化。


“张如怡:低声细语”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摄影:孙诗


这一创作手法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版画学习对于她克制和耐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根植于她种植植物的经历,亦即由此延展出的对于具体媒材的深入探索。我们很少看到张如怡对作品的视觉元素做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在自我创作结构的基础上,深掘每个视觉语言的细微肌理,照见其每一个面向。


她像是一位游牧诗人,以感性的内在逻辑随意编排、咏唱着诸如仙人掌、混凝土、丝网等来自人们生活的日常物。这在“装饰物”“装修”系列中如是,在此次于UCCA呈现的“低声细语”系列中亦如是。其中,“装饰物”是她以综合材料创作的平面系列作品,“装修”是她持续对城市空间和场所的解构与重构,并于非营利性空间呈现的独立项目。


“张如怡:低声细语”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摄影:孙诗


张如怡相信缓慢的力量,“尽可能地对某一元素多做尝试,让它更深入和丰富一点,是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我希望作品的变动数值是微小的,是一点一点地向前推动的,因为我认为这样串起来的脉络会更牢靠一点。”


也许正因如此,我们始终无法在她的作品中看到十分巨大、清晰、具体的转折点,而只能看到一个稳定的结构在缓慢变化。如同她在屋内种植着的那棵仙人掌,在缓慢而平静的成长中,作品逐渐生成它自己。



张如怡:低声细语

展览时间:2022.12.23——2023.4.9

展览地点:北京酒仙桥路798艺术区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图片





撰文 / 李家丽

编辑 / LYR

新媒体执行 / ShuZhen

图源 / 艺术家、美术馆及画廊提供